課程教學教材與研究

成人

書籍資料
類別

成人篇

書名

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

作者

Peggy Orenstein

編譯者

張馨濤

出版社

臺北:女書文化,2002

圖書類別

性心理發展

適讀年齡

成人

編選向度

內容簡介

1992年,美國大學女性協會(AAUM)公布一份名為「虧待女孩,虧了美國」的研究報告,認為美國的中學女生從青春期開始,由於在教育與社會中受到性別刻版印象的影響,自尊與自信逐步下降;因此儘管當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有顯著的提升,但年輕女孩仍未擺脫其祖母輩自我懷疑與自我貶抑的心態。本書作者Peggy Orenstein深入校園進行個案觀察,以更為細緻與生活化的方式來檢視實際的狀況。本書對於少女在青春期的自我形成與社會認知有非常細膩的關照,在性別教育的實踐上,意義深遠。 本次書單中,另一本處理少女心理的好書《拯救奧菲莉亞》提出了和本書一樣的觀察:小學畢業後進入國高中的青春期女生,是生理、心理與社會認知最混亂的時刻。一方面要認識身體的變化,一方面令人無所適從、相互矛盾的大量社會性別資訊湧入,干擾了少女自我認知與發展的潛能。而這些社會期待,也潛伏在教育體系的每個角落。女孩被要求從外注目自己,用別人的眼光來評斷自己;不論她們原本的個性發展如何,她們都被期待為善良、聰敏、和平、沉默的一群。這些現代的「完美女孩」形象,不僅打擊了少女的真實個性,更毀壞她們學業方面的自我認知,到了青春期末,她們的自尊心也隨著不斷下降。 作者觀察到,校園中男女兩性課堂參與的比例,牽涉到兩性享有的教育機會,以及自尊與自信的建立。而教師對於兩性的刻板印象,可能主導了課堂參與,在不自覺間剝奪了女孩的教育資源。例如在指定回答問題的內容上,男孩固定被詢問較為複雜的問題,因而課業表現常受讚美,但女孩接受的讚美則是因為乖巧或是具有社交能力;教室秩序的控制中,男孩的粗魯無禮也較女孩更容易被原諒,甚至受到鼓勵。此外,關於女性在數理能力上劣於男性的社會迷思,也嚴重影響了校園中女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評價。 本書可貴之處在於,作者透過實地的參與記錄與訪談,剖析了受教過程中潛在的性別壓抑與成見。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所謂兩性平等教育的實踐,原本就不應該只是幾本教案、幾句口號和教材,重要的是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反省與關注,提供少年少女自我認知發展上的指引,保障每個個人「作自己」的能力。《校園中的女學生》提出的案例與觀點,反省性別教育現實面的問題,以期更為細膩的修正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