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教材與研究

成人

書籍資料
類別

成人篇

書名

拯救奧菲莉亞

作者

Mary Pipher

編譯者

張慧英

出版社

臺北:平安文化,1997

圖書類別

性心理發展

適讀年齡

成人

編選向度

內容簡介

《拯救奧菲莉亞》一書討論的是美國的少女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認同風暴,以及社會化過程如何地摧折女性的身心發展。瑪莉.派佛在書中分享了很多與青少女們進行心理治療的經驗,再藉由其少女時期經驗的類比,深入討論了許多青少女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問題,包括暴(厭)食症和自殺傾向等等。 一九九○年代的少女,同儕間的排擠、對於社交的注重往往是父母所無法進入與了解的世界,用父母自身的經驗常常誤解女兒在青少女時期所顯露出的叛逆與頂撞,父母覺得對女兒們絕望,而女孩們因為需要父母卻又氣憤父母的不了解而產生失望,交相撞擊之下,一個又一個問題產生在親子關係間,在青少女吸毒、性行為等問題上不斷惡化。 許多少女在幼兒時期,往往顯得中性而有活力,對事物保持著高度的好奇與關懷,熱愛家庭與生命,卻在青少女時期開始改變。在當時的美國學生之間,外表成了社交能力的一環,許多女孩開始強迫自己改變,打扮成熟,追求苗條,甚至以吸毒、性行為來贏取他人欣羨的目光,聰明的女孩往往掙扎於真我與假我之間,痛苦衝擊,直到她找到一種特有的融合方式,讓自己適應環境;而一般的女孩則是戴起假我的面具,迎合同儕間的價值觀,直至內心深處忠於自我的火燄竄起,屆時,她付出的可能是健康、心智與親情。 外表主義同時也引發了暴食症與厭食症的傾向,在青少女時期的女孩們,總是希望獲得朋友間的認同,藉由他人的肯定而認同自己,這個時期的她們面對各式各樣的危險,不論是男孩的言語輕佻、侵犯,還包括女孩間的排擠較量,無法取得安全感的她們,卻惱怒於父母的不了解、無法保護她們,導致親子關係更加惡化,這一切在派佛博士為其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展現無遺。問題,不是只出現在家庭有問題的孩子身上,即使是一切幸福、經濟不虞匱乏的家庭也有相當多的衝突要面對。   整本作品中所凸顯的是美國社會問題的一環,很大的程度上也反應了現代社會對於女性身心成長的衝擊。台灣社會中對外表的重視、對「骨感美女」的追求,未明言的厭食、暴食症族群,對於少女心理的忽略與臨床中的性別不敏感,對照書中許多類似的經驗,台灣的少女們每天面對的也正是這一場場青春風暴。《拯救奧菲莉亞》點出了問題,也提供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值得家長、教師與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