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教材與研究

成人

書籍資料
類別

成人篇

書名

顛覆男性擇偶權

作者

Mary Batten

編譯者

林尹星

出版社

臺北:允晨,1997

圖書類別

兩性關係

適讀年齡

成人

編選向度

內容簡介

既然名為《顛覆男性擇偶權》,討論的主題正是「雌性擇偶」行為。本書除了是精采的生物類科普書之外,也討論到在社會文化因素的預設下,自許為價值中立的科學可能產生怎樣的盲點,甚至複製、加強了性別歧視的理論基礎。而去歧視的科學觀察,又能怎樣還原事件的面貌,還給女/雌性原有的主體性與選擇權,進一步探討兩性的相處模式。 雌性擇偶在生物學上並不是新發現,達爾文在《人類的進化與性擇》中便已提及雌性所具有的主動選擇權。百餘年來卻在社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迷思下,為生物學界所忽略甚至扭曲。所謂的「女性特質」被假設為生物性的常態標準,套用到對不同物種雌性動物行為的解釋上,也就合理化了男性對女性的支配權:女/雌性被視為柔弱、依附、被動、需要保護、體能與智力無法與男性抗衡,除了生育以外別無所能。然而透過野外實驗與雌性動物行為的觀察,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雌性動物擅於謀略、爭強好鬥並且深思熟慮,在性與繁衍的策略選擇上遠比男性同類來得複雜許多。事實上在繁衍與擇偶的戰爭中,握有主控與選擇權的是雌性,且並不只是對性行為的許可,更是對生存條件的完整研判。 從雌性動物行為的觀察出發,結合人類學、行為學與社會學中關於擇偶、對於女性的性控制,以及兩性相處時的互動模式,仍可發現雌性擇偶的遺跡,或是歷史文化因素對此的反應與壓抑。婚姻、生殖與經濟、資源分配的問題密切相關,而兩性間發生的衝突、爭執甚至是暴力行為,也可以同時從社會因素與生物因素中取得解釋。行為是生物與環境因素的交會點,動物溝通的模式並非為了「傳達真相」,欺騙在生存競爭中的效用,提醒了我們關於兩性戰爭中虛虛實實的花招。雌性在擇偶與繁衍策略中,制勝的武器便是此種混淆;而雄性則不擇手段地確保自身基因的利益,社會中的政治力量與權力,因而與生物性的暴力密不可分。從生物性的假設出發,本書後段討論了強暴行為、一夫一妻制、愛情、單親媽媽等議題,最終推衍出女性本應具有的生育自主權,以及生育控制的積極意義。 顛覆男性擇偶權,重點在於女性在繁衍過程中所具有的積極面貌與主動性,女人/雌性並非生育的容器,在生存的漫長接力中,男女各自具有自身的積極角色,平等的意涵就在原始的自然中體現,等待我們破除迷思,擁抱男女關係的真相。